
千百年来
在平江这块深厚的沃土上
培育出灿烂的文化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传承至今
闪耀出迷人的魅力
从今天起
今日平江
《非遗过大年》专栏
将一一呈现
让您大饱眼福
随着现代技术越来越发达
许多东西被逐渐抛弃、替代
在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榨油方式下
古法榨油亦是随时代
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在童市镇月坳村
有这样一座百年的老油坊
依旧坚持着这一份传统
坚守着世代相传的手艺
今天我们将走进
这座百年老油坊
感受古法榨油
这一非遗的魅力
寻回记忆中的醇香
远远地
一股醇香扑鼻而来
追随阵阵醇香
走进老油坊
一座火炕
一架碾盘
一个灶台
……
这几个简单的物件
便串联起了古法榨油的重要环节
榨油的第一道工序是炕籽
晒干了的油茶籽放入火炕内
轻烟般的水汽
自火炕的池壁
缓缓升起
热乎乎的油茶籽起炕
马上转移阵地
这个庞大的碾盘
是专为碾油茶籽而定制的
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
四个壮汉齐力拉动碾盘
古老的碾轮沿着碾槽
飞速地转动起来
油茶籽越碾越细
油茶籽碾完了
就要上锅蒸
将碾好的油茶籽粉
—“坯”倒入甑中
让粉末充分吸收水汽
蒸熟蒸粘
水分和温度的控制全凭经验
接下来就是
最考验师傅技巧的环节了
——踩枯
能不能出油
出多少油
全部由踩枯的师傅掌握
今年64岁的钟师傅
十七岁开始学榨油
在干净的石板上
钟师傅将蒸好的
油茶籽粉盛满铁箍
用赤脚动作迅速地
将稻草窝卷起来
包裹蒸粉踩紧
踩好的油箍饼
叠放在一起
就可以统一运到榨槽里撞油了
这是榨油的核心环节
将油箍饼竖着放进榨槽里
师傅们调整好桩头位置
就可以开榨了
在外力的挤压下
油箍饼的稻草闪闪发亮
油槽里金黄的清油
如暴雨般喷洒而出
这座老油坊一天到晚
大约能榨2000多斤茶油果
一年里能帮乡亲们
生产茶油大约六七千斤
虽说古老的水龙筒车
已由电力机械替代
如今听不到
撞榨那种最为震撼的
巨杆撞击声
但“头炕二碾三把手”
古法榨油的传统工序
依然不曾改变
烤焙的火炕
庞大的碾盘
热蒸的锅甑
压饼的器皿
小小的榨油坊
延续的不仅仅是世代相传的手艺
更是油茶之乡流淌在血脉里的
勤劳和坚守
听钟师傅说
现在学这么手艺的
年轻人是越来越少了
我们也希望
这门老手艺可以代代相传下去
责编:尹伊铭
来源:平江县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
分享到